返回德国,武器系列  星奕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最佳突击炮/轻型坦克歼击车:iii突。

起源于古德里安和曼施坦因争论的这种武器,最初只是“坦克集中使用”的副产品:步兵得不到坦克支援,只能得到有固定装甲战斗室的代用品。德军步兵似乎应该牢骚满腹?不!这个小家伙很快就用波兰人和法国人的性命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在苏联战场,37炮和50炮对奔突而来的t34和kv1完全无效时,iii突是步兵唯一的指望。1941年那个严酷的冬天,东线各个战场都能看到她东奔西跑的身影。

到了1942年,换装了长身管75炮的iiif8闪亮登场——记住,这是1942年,而长身管75炮的实用性将一直持续到1945年,直到北约统一换成标准的90炮为止。iii突摇身一变,成了既能支援步兵,也能反坦克的多面手。变化之大,简直就是脱胎换骨。

从此,iii突忙碌于东西两线,乃至极北之地的芬兰,直到德国战败。

表面上看,iii突和老虎完全是两个极端。她并非明星武器,低矮的外形找不到一丝威风,贫弱的装甲也让她实施一些“猥琐”的战术。

然而,无论是德军,还是苏军,都对她赞誉有加。魏特曼就认为“低矮的突击炮是反坦克的最佳武器”。iii突也是德军唯一一款生产数量超过万辆,压倒苏军同行(su85和su100)的武器。

最佳重型坦克歼击车:象。

这家伙一开始是个不折不扣的失败者。德军重型坦克竞标中,保时捷虎的失败,催生了这个怪物。

她有着几乎坚不可摧的装甲,以及无坚不摧的长身管88炮。还有电驱的动力系统。

她几乎一登场,就成为二战最知名的武器之一。与她的姐妹,老虎在列宁格勒的丢脸初战不同,在库尔斯克,这些重达67吨的怪物在苏军雨点般的炮火中犹如闲庭信步,苏军的地面力量几乎拿她毫无办法。

与传说中“因没有机枪而遭到步兵偷袭,损失惨痛”不同。统计40辆在库尔斯克损失的斐迪南,没有一辆损失于步兵,或敌军坦克之手。绝大多数是踏上地雷,被击毁行动装置无法回收,自行摧毁。也有倒霉蛋被203榴弹炮,或500磅航空炸弹直接命中——这也从另一方面反应了苏军对这些家伙的惧怕。

在波内里调车场战到满身疮痍的656重坦克歼击营,摧毁苏军坦克500辆以上——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对斐迪南的不当运用,她遭到了不应有的惨重损失(地雷)。她给了苏军极大的心理阴影:从此之后,苏军将任何一款威力强大的德军坦克歼击车——或许是猎豹,或许是猎虎,甚至是iv号——都称为“斐迪南”。

在西线和意大利,盟军也体会到了象的恐怖。“斐迪南恐惧症”一时与“虎式恐惧症”并称。

以区区90辆的生产数量,竟能取得与1355辆的老虎相当的威名,由此可见这个“失败品”的成功之处。若战争后期德国将生产猎虎的资源投入到斐迪南的生产中,想必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此,略说一下德军的防御作战战术,以及其与象的契合之处——以及犀牛,黄鼠狼的不适应。

众所周知,德军的主要对手——苏军的进攻,一向以气势宏大的炮击开场。在苏军凶猛的炮击之下,很难指望部署在一线和浅纵深的反坦克炮能生存下来。加之苏军在主要进攻地段往往能集中8倍以上的坦克优势,以及每公里300门火炮和迫击炮的惊人火力密度,一线平摊的反坦克兵力自然毫无意义,与其如此,还不如将她们集中起来,当作预备队。

所以当苏军投入第一波冲击——往往由坦克及其搭载的步兵组成——时,德军的一线营便只能指望反坦克壕和雷场来迟滞苏军坦克的进攻。

反坦克壕和雷场被突破,也只是时间问题。苏军有很多手段可以对付它们,比如更大强度的炮击辅以工兵渗透。

但苏军有一个弱点,即无线电不普及。这就意味着苏军主攻方向在短时间内无法灵活变换。也就是说,一旦苏军开始进攻,德军就有机会向其主攻方向投入主要的反坦克预备队,并集结强大的装甲兵力进行反突击。

德军手中的反坦克力量主要是:俯冲轰炸机和强击机;牵引式反坦克炮和高射炮;自行反坦克炮和坦克歼击车。当然,还有独立重装甲营。

轰炸机和强击机的支援仰赖于制空权。在1943年之后,随着德军两线作战,以及西线盟军战略轰炸的逐步升级,德军逐渐丧失东线制空权。

牵引式的反坦克炮和高炮严重依赖道路,当苏军炮火将道路摧毁到一定程度时,她们就很难及时到达战场。而且,她们在苏军空军和延伸炮火下的生存能力也是值得怀疑的。

自行反坦克炮(黄鼠狼和犀牛一类)虽然有越野能力,但敞开式的结构严重影响其在苏军炮火下的生存力。

这样算下来的话,除坦克部队以外,唯一可靠的反坦克兵力,就是拥有装甲防护,越野能力也不错的驱逐战车了。让iii突,iv驱,追猎者和象之类的驱逐战车穿过苏军延伸炮火抵达前沿,以精准火力摧毁和迟滞苏军的装甲兵力——即便一线阵地已被突破,这些战车也有就地固守的能力,而不像黄鼠狼和犀牛那样脆弱。

1943年突击炮旅的组建,就说明了德军将这种有一定装甲防护和强大火力的战车集中使用的倾向。

而从另一个侧面,重装甲营在东线作为救火队的精彩表现,也说明在苏军的进攻面前,要想迟滞,乃至摧毁苏军的装甲矛头,光是牙齿犀利是不够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